宋仁宗庆历年间,北宋看似歌舞升平,实则已陷入重重危机。庞大的官僚体系如同臃肿的躯体,吞噬着巨额财政收入。据统计,当时官员数量比宋初增加数倍,仅俸禄支出就占去国库大半。募兵制下,军队数量虽超百万,却因缺乏训练、指挥混乱,战斗力低下。土地兼并之风盛行,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,沦为流民,社会矛盾一触即发。内忧外患之下,一场旨在挽救危局的改革庆历新政,在朝堂之上拉开帷幕。
1043年,范仲淹临危受命,向宋仁宗呈上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系统提出明黜陟、抑侥幸、精贡举等十项改革主张,这些直指北宋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沉疴的建议,迅速得到宋仁宗认可。随后,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,富弼、韩琦等志同道合之士协同,正式开启改革。
新政推行后,首先对官僚选拔制度“开刀”。过去官员升迁多靠资历,“恩荫”制度更是让权贵子弟无需考核就能入仕,导致官场人浮于事。新政实施后,建立起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,政绩不佳者将被降职或罢黜;同时大幅削减恩荫人数,规定中高级官员恩荫子弟的年龄、官职范围,堵住权贵子弟轻松入仕的通道。
展开剩余53%在教育领域,改革科举考试内容,废除只重诗赋的旧制,改为注重策论与实际才能,还在全国大力兴办州县学校,从教材编写到师资选拔都进行规范,希望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。新政整顿地方军备,推行保甲法,加强地方治安;减轻百姓过重的徭役负担,重新丈量土地以公平赋税。从内容上看,范仲淹的新政并无问题,的确能有效治理一些恶俗风气的滋长。
然而,这些改革措施严重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。官僚集团纷纷站出来抵制新政,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在宋仁宗面前诋毁范仲淹等人,给改革派扣上“结党营私”的帽子。随着边境战事暂时平息,宋仁宗对改革的决心开始动摇,面对保守派的攻击,逐渐失去坚持改革的勇气。1045年初,范仲淹、富弼等改革派大臣相继被贬出京,各项改革措施也陆续被废除,这场仅持续一年多的改革以失败告终。
尽管庆历新政匆匆落幕,但它却像一记重锤,敲响了北宋变革的警钟。新政中重视官员考核、改革科举制度等理念,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宝贵借鉴。
发布于:湖南省一鼎盈配资-网络炒股杠杆-正规股票配资-炒股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