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牛奶还在翻配料表?
以后不用这么麻烦了!国家新规出台,纯牛奶必须用真生乳,奶粉勾兑的"复原乳"彻底出局。
这场变革让大品牌欢呼,却让小企业头疼。这杯牛奶背后的百亿市场,到底谁喜谁悲?
那什么是复原乳?为什么现在要让它“退休”?
复原乳,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,说白了就是用奶粉兑水还原成的牛奶。
像大家熟悉的旺仔牛奶、AD钙奶,配料表上都标明使用的是全脂乳粉。
可为什么现在要告别复原乳?这得从它的制作过程说起。
生鲜乳先要经过高温加工成奶粉,然后再加水还原成液体奶。
在这个过程中,牛奶要经历两次高温处理,一些怕热的营养成分比如免疫球蛋白、活性酶等就会损失。
展开剩余84%经过专家对比发现,复原乳中的维生素B、维生素C含量比鲜牛奶低。
多次工业加热还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太好的副产物。
其实,复原乳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。
上世纪90年代,我国奶源少,常温奶技术不成熟,复原乳因耐储存、方便运输,解决了很多人“喝上奶”的问题。
1996年面世的娃哈哈AD钙奶,当年很多农村孩子难得喝上鲜奶,它提供了宝贵的营养补充。
时过境迁,我国奶业已今非昔比。
2024年我国牛奶产量达4079万吨,比2000年翻了近四倍。
现代化牧场、工厂和冷链物流体系成熟,消费者需求也从“喝上奶”升级到“喝好奶”。
而且这次新规最大的变化就是:只有100%生乳为原料的产品才能标注“纯牛奶”。
复原乳并没有完全禁止,仍可用于酸奶、乳饮料等产品,但必须明确标注。
这样,消费者选择权更清晰了。
新规让我国的标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接轨。
在大多数发达国家,灭菌乳都不允许使用复原乳,除非是奶源匮乏地区或应急状态。
这次变革也是一次供给侧优化。
近三年来,国内原料奶供应过剩,价格持续走低。新规实施后,将消耗更多国内生鲜乳,有助于稳定原奶价格。
另一方面,对消费者来说,选择变得更简单。
以后买纯牛奶,不用再钻研复杂的配料表,只要认准“灭菌乳”三个字,就能买到真正的纯牛奶。
这正好契合了当下的消费趋势。
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纯天然、高品质的乳制品付费,“零添加”牛奶成为新宠,就像无糖茶饮的兴起一样。
新国标相当于提高了行业门槛,一场行业洗牌已经悄然开始。
拥有优质奶源的大型乳企成为最大赢家。以伊利为例,自有奶源占比达40%,并通过“牧场+合作社”模式与第三方牧场建立长期供应关系。
伊利旗下的优然牧业是国内最大原奶供应商,原奶产量占全国近10%。
伊利金典、蒙牛特仑苏这些高端品牌,已成为销售额200-300亿元的超级单品。
相比之下,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。
它们要么寻找优质牧场供应商,重建生乳供应链;要么转向调制乳、乳饮料等其他品类;否则只能被市场淘汰。
此前一些使用复原乳生产的进口灭菌乳也将被挡在国门之外。
行业已经悄然变化:多家企业力推无糖酸奶,配料只有生牛乳和乳酸菌,用天然代糖替代添加剂。
复原乳产品在中国的发展,确实已进入衰退期。
回想2006年,国家领导人曾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我有一个梦想,让每个中国人,首先是孩子,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。”
当时,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远低于国际水平。
2022年,我国居民乳制品消费量(折合生鲜乳)为42千克,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,欧美国家的七分之一。
二战后,日本提出“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”,英国前首相邱吉尔也说:“没有什么投资比向孩子们提供牛奶更为重要。”
如今,我国正在补上这一课。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的建议,每人每天应摄入300-500克乳制品,但目前六成国人尚未达标。
市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。
经过20年发展,我国乳业已实现全面超越:规模化牧场的生鲜乳菌落总数、体细胞数等核心指标全面优于欧盟标准,连续17年抽检合格率100%。
未来买牛奶会像买酱油一样简单——不需要研究配料表,只需认准品类名称。超市货架前,不会再有人为“是不是真纯奶”而犹豫不决了。
孩子长大后,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“复原乳”,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“粮票”一样。
这种遗忘,恰恰是社会进步的最好证明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一鼎盈配资-网络炒股杠杆-正规股票配资-炒股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