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玉被流放到黔州流石场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,他在离开京城前将赤焰之案的真相亲手写下,并将这份关键文件系在了莅阳长公主的腰间。这个文件的存在,成为了梅长苏为赤焰军翻案的契机。消息传到京城,谢玉死于流石砸石时,梅长苏意识到,这是改变历史的时刻。
太子景琰与梅长苏密谋,在梁帝的寿宴上揭示这份手书,展现谢玉所犯的巨大罪行。莅阳长公主作为谢玉之妻及梁帝妹妹,是最理想的选择。虽然她最初表示“于我何益”,但在景睿的劝说与景琰的承诺下,她终于决定承担这份极为危险的责任。她不仅成为了所有人的焦点,也成了揭示真相的“第一人”。
那天,莅阳长公主步入金殿,心中无比沉重。她跪下,递上了谢玉所写的手书,详细揭露了当年赤焰之案的真实经过。尽管梁帝气急败坏,愤怒地命令她下去,甚至将近前的器具摔打到地上,莅阳长公主毫不退缩,勇敢地站立着。她讲述了谢玉与夏江勾结,如何制造假证据,诬陷赤焰军主帅林燮谋反,导致了无数冤屈与血腥。她一一揭露了这些罪行——从伪造信件、伏击前锋营,到梅岭大屠杀,再到伪造谋逆证据,最后甚至为了掩盖一切,封锁所有伸冤途径。每一罪都有详尽的证据,完全依赖谢玉亲笔的供述,直指真相,毫无虚假。
展开剩余72%然而,梁帝的愤怒并未阻止这份揭露的力量。梅长苏的朋友和支持者纷纷站了出来,支持重审赤焰军一案,宣布“臣附议”的声音如洪流般汇聚,最终迫使梁帝在压力下退让。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,嘟囔着“乱臣贼子”,在失去所有控制之后,离开了大殿。此时,梅长苏深知,梁帝已经认出他就是林殊。
在寂静的等待中,梁帝独自召见了林殊。他答应重新审视赤焰军的案件,但条件是梅长苏不能再站在朝堂之上。梅长苏毫不犹豫地同意了,并冷冷地对梁帝说出:“从此以后,你我不必再见。”说完,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大殿。而梁帝,在这一刻,泪流满面,跪下向林殊解释他的无奈。尽管他有愧,但他依然未曾悔过。
这些事件让人痛心。赤焰军的冤屈伴随着7万忠魂的死去,虽然他们英勇地击退了敌军,换来了一段时期的和平,但这背后却是无尽的血泪与悲剧。林燮之死,林殊母亲的自尽,祁王与宸妃的冤屈,整个家族几乎满门抄斩,除了林殊幸存,其他人都陨命于此。梁帝心中最痛的两根刺,正是林燮与祁王,他们代表了他曾经的亲情与信任,但他为了皇权,不惜将这些关系一一摧毁,最后这些背叛者也成了他政权稳定的牺牲品。
林燮的死是赤焰军的悲剧核心,也是梁帝内心最深的痛。他曾是梁帝最信赖的助手,是他早年登基的关键人物。梁帝在表面上始终不愿承认这一点,但他的心中一直有着深深的愧疚。因为权力,他选择了背弃、抛弃了昔日的友谊与情感。最终,所有的一切都反噬了他,而这一跪,成为他内心痛苦与悔恼的外在表现。
梅长苏以极大的智慧与耐心,通过一系列的谋划与联络,最终让梁帝屈服,揭开了赤焰军案的真相。这不仅是个人的胜利,更是对那些长久以来承受冤屈的人们的赎回。梁帝与景琰的博弈逐渐变得明显,最终景琰成为了新的力量中心,而梁帝的权威也开始动摇。
这一过程背后,是多个因素的交织——朝堂的力量变化、景琰的逐步崛起、后宫的权力斗争,以及梁帝内心的种种挣扎。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梁帝走向屈服,而梅长苏与景琰则是这些变化的推动者。
当赤焰军案真相大白后,梁帝不仅在朝堂上失去了控制,更在自己的人生中也失去了曾经的亲情与人性。他的一跪,虽然带着情感的痛苦,但更是象征着他对自己错误的承认和对昔日的失落的悼念。这一跪,也标志着他作为一个帝王的彻底失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配资-网络炒股杠杆-正规股票配资-炒股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